请假不批是否违反劳动法,取决于请假的类型。如果是病假、婚假、产假或丧假等法定假期,用人单位不批准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也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因此,对于这类请假,用人单位必须批准。
如果是事假,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批准,不批准一般不构成违法,但应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和合理行使管理权。事假通常指因私事或个人原因请假,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批准事假。但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对事假有明确规定的,则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如果规章制度中并未对事假做出明确规定,而用人单位又拒绝批准合理的事假申请,这可能会引发劳动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关于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形进行判断。假如劳动者申请的休假理由或流程存在违规现象,那么拒绝其休假请求并对其进行旷工处罚便是完全合理的。反之,若劳动者申请的休假理由和流程均属合规,然而企业却以违反规定为由不予批准,那么在紧迫时机下,将其视为旷工处理可能就不尽合理了。当员工满足探亲假、年假、疾病治疗假以及婚丧假、产假等特殊需求时,如果前述五类休假日被企业否决,便显得不够公正;反之,其他类型的休假若未能得到批准,则可认为是合法的。员工申请事假,企业可以决定是否批准,这属于企业的管理权限。因此基于事假申请未获批准便擅自离岗的情况,企业对这些员工执行旷工处理是具有法律依据的。此外,如旷工行为累积到严重程度,超过了企业所设定的违纪标准,企业有权力终止与该员工的雇佣关系。当然,尽管根据劳动法规保障劳动者享有各类休假权益,但是在实际申请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严禁滥用其中部分条款谋求不当利益,否则将面临极为严重的风险及责任。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事假:员工请事假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不支付工资。这是因为事假是因私事缺勤,劳动者没有付出劳动,按照按劳分配原则,不应支付报酬。计算方法通常为:实际请假的工作时间(天数)×日工资,或基本工资/当月天数×(当月天数-请假天数)。
病假:员工请病假期间,公司需要按照病假工资支付,且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具体支付比例可能因地区和企业的具体政策而有所不同。计算方法一般为:月薪÷21.75×(1-支付比例),扣款比例最大通常不超过40%,且部分公司设有一定天数的带薪病假。
带薪假:包括年假、婚假、丧假、产假、探亲假及工伤假等。员工在休这些假期期间,公司需要正常支付工资。
法律依据: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四条
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