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情况下,仍需承担刑事责任,因为刑事谅解书不等于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不过,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如交通肇事案件,如果肇事司机没有恶劣情节,并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或死者家属谅解,则被判处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没有到法院起诉的情况下,司法机关不会主动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因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取得被害人谅解后,实际上就是免除了刑事处罚。
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只要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并获得受害人的谅解,就可以避免坐牢。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刑事谅解书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由被害人一方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虽然谅解书具有一定的酌定减轻和从轻的效力,但减轻和从轻处罚并不等同于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即免于坐牢。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获得了谅解,检察院仍有可能依据职权提起公诉,追究其刑事责任。至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最终是否需要坐牢以及需要坐多久,法院会在查明案件的具体情况下作出公正的判决。
在司法实务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获得谅解书与未取得谅解书在判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如果肇事司机没有恶劣情节,如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等行为,并且事故发生后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或死者家属谅解,那么肇事司机被判处缓刑的可能性很大。不过,自诉案件是例外。
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被害人亲属起诉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没有到法院起诉的,司法机关不会主动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自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若取得被害人谅解,就意味着其不会再到法院起诉追究责任,这样一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就不会被法院判刑,实际上就是免除了刑事处罚。
取得被害人谅解对刑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量刑情节的减轻: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害人能够谅解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那么在法官量刑时可以考虑将刑罚减轻,例如减少刑罚的种类或者降低刑罚的程度。
2. 缓刑的适用:对于某些犯罪行为较轻的被告人,如果被害人能够谅解,法官在判决时可以考虑适用缓刑,缓刑的适用可以减轻被告人的刑罚。
3. 刑罚的免除: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被害人能够谅解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法官在判决时可以考虑免除部分刑罚或者全部刑罚,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财产犯罪或者人身伤害案件,被害人表示谅解后,法官可以考虑免除刑罚。
4. 被害人心理的安慰:被害人谅解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可以给被害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中,被害人需要通过心理的调适来适应自己的遭遇,从而更好地走出阴影。
被害人谅解对刑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充分考虑被害人的意愿和情况,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同时,给被害人以公正、合理的刑罚。
被害人谅解书对于违法者的量刑有着高达20%以下的影响作用。
由于刑事谅解书并没有固有的格式要求,其目的在于适当降低有关责任人的惩处程度,甚至有些情况下能够让责任人获得取保候审的机会。
因此,谅解书通常由被害方向相关责任人的亲属发出,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常由负责该案的律师为责任人提供专业指导。
然而,若是情节较轻,无需专门聘请律师的案件,也可以参考借鉴其他类似案件中的谅解书格式书写方式。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倘若您签署了谅解书而对方却未能按照协议支付相应赔偿款的话,您完全有权利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您应该尝试与暂时无法按约赔偿的对方进行积极沟通与协商,准确地传达您对于他们履行赔偿责任的殷切期待。若经过多次努力仍未取得理想效果,那么您便可以考虑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您与对方在谅解书中所达成的赔偿约定在法律层面上被视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条款,一旦对方未能如期履行,便会构成严重的违约行为,此时您便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若您签署谅解书后对方未按协议支付赔偿款,您有权维护自身权益。首先,尝试与对方沟通协商,表达履行赔偿的期待。若多次沟通无果,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谅解书中的赔偿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方未履行即构成违约,您有权依法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