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责任
1、行政处罚:
补缴税款:税务机关责令企业补缴偷漏的税款及滞纳金。
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偷税漏税行为可处偷漏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吊销执照:情节严重的,税务机关可提请工商部门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2、刑事责任:
逃税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企业偷税漏税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罪:企业作为单位犯罪的,除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外,还需对企业判处罚金。
二、法人承担的后果
1、经济责任:
法人需承担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的经济责任。
2、刑事责任:
如果法人直接参与或指使偷税漏税行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3、信用影响:
偷税漏税行为会被记入企业信用记录,影响企业贷款、投标等经营活动。
4、职业限制:
法人可能被限制担任其他企业的高管职务,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法律责任体系三维架构
1、行政责任核心条款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对偷税行为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偷税额 50%-5 倍罚款
第六十四条: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处 5 万元以下罚款
2、刑事责任认定标准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5 万元且占应纳税额 10% 以上),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50 万元且占 30% 以上),处 3-7 年有期徒刑
3、民事责任追偿路径
股东代表诉讼:符合条件的股东可代位起诉责任人员
税务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企业资产
二、责任主体梯度化认定
1、企业法人责任
独立承担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最高可达偷税额 6 倍)
上市企业可能触发 ST(特别处理)或退市风险
2、直接责任人员
法定代表人:
若参与决策或明知偷税行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2024 年杭州某科技公司案中,法定代表人因授意财务造假被判有期徒刑 2 年
财务负责人:
需证明已履行专业审慎义务,否则可能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
业务主管:
如销售部门虚开发票,相关负责人可能承担连带行政责任
3、第三方服务机构
税务师事务所、代账公司若参与伪造凭证,可能被处业务收入 1-5 倍罚款
2025 年北京某财税公司因协助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吊销营业执照
三、特殊情形责任切割
1、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
关键判断标准:违法所得是否归单位所有
案例: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私刻公章偷税,被认定为个人犯罪
2、首违不罚适用条件
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
在税务机关发现前主动改正或在责令限期内改正
3、跨境偷税的双重管辖
依据《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我国可与 126 个国家开展情报交换
2024 年深圳某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香港账户转移利润,被两国税务机关联合追缴税款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