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是监察机关为了调查严重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监察措施,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有所不同,也和以前纪委的双规调查措施存在差异。公职人员被留置后,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结果:
一、解除留置措施
在以下情形下,监察机关会解除对公职人员的留置措施:
采取措施不当:根据《监察法》规定,若监察机关发现采取留置措施不当,应当及时解除。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对该公职人员采取留置就缺乏充分依据,可能是在信息收集不完整或判断有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立即纠正。
未发现犯罪行为:当采取留置措施后,经过调查未发现该公职人员存在犯罪行为,监察部门认为可以解除留置。或者留置期限届满后,依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犯罪,此时也应当撤销案件,解除留置措施。不过,虽然不移送司法机关,但仍可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党内处分、对被调查人和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
二、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留置对象通常都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当调查结束后,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职务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一般会移送司法机关,即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续经法律程序由法院做出判决,这也是大部分留置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例如,公职人员存在受贿、贪污、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后,就会进入这一司法程序。
三、转为刑事拘留或逮捕
如果在留置期间,调查发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公职人员存在犯罪行为,符合刑事拘留或逮捕的条件,就可能会将其转为刑事拘留或逮捕,使其进入正式的司法程序。这意味着案件进一步升级,该公职人员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法律监管和审判。
四、行政处罚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公职人员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但调查结果表明其违反了某些行政法规。此时,可能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警告、行政拘留等。这种结果一般适用于违法情节相对较轻,但仍需要给予一定惩戒的情况。
五、达成和解
在特定情况下,被留置的公职人员可能会与相关方达成和解协议,以解决争议。这通常涉及某种形式的赔偿或协议条款的履行。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存在民事纠纷或部分可以协商解决的问题的情形。
六、其他法律后果
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留置后还可能出现其他法律后果。例如,可能会引发民事责任,要求公职人员进行民事赔偿;或者承担行政责任,如被限制出境、财产被没收等。这些结果通常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
公职人员留置后不一定会开除公职。
留置是监察机关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采取的强制措施。公职人员被留置后,其职务通常会被保留,但工资会暂停发放。最终是否开除公职,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具体情况如下:
解除留置且无违法违纪行为:若经调查认定被留置人员没有违法违纪行为,解除留置后,其职务和工资待遇会恢复正常。
认定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但情节较轻:如果公职人员的行为构成违法违纪,但情节较轻,可能会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如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职务仍有可能保留。
认定构成犯罪:如果经调查认定公职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经法院判决后,通常会被开除公职,同时停止发放工资。不过,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党纪政务处分,而不一定直接开除公职,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