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活动中,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2025 年,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一系列明确且严格的处罚标准规定。
一、欺诈行为的认定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以下情形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另外,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出现销售失效、变质商品,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等情形,且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也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处罚标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则为五百元。若法律另有规定的,则依照其规定执行。
例如,消费者购买了价值 100 元的商品,经认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按照三倍赔偿应为 300 元,但由于不足 500 元,此时商家应赔偿消费者 500 元。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值 2000 元,商家欺诈则需赔偿消费者 6000 元(2000×3)。
此外,若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三、其他责任与处理
如果商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除上述赔偿方式外,如商家生产或经营的食品未能满足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还有权要求获得十倍的赔偿。用户还可向侵权方索偿合同违约赔款;若权益受侵害使合同目的无法达成,则用户有权利终止此合同。如情况严重,工商部门将勒令整改,并给予警告或罚款处罚等其他法定责任。
欺骗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进行投诉。
12315 是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和全国互联网平台。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被投诉方属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或在消费过程中发现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时,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
拨通 12315 后,需按工作人员的提示回答问题,如实说出投诉的事实、理由及投诉请求,并告知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以及被申诉方的名称、地址、电话。如果商家在异地,需拨打商家所在地区号 + 12315。
欺骗消费者可以找以下部门投诉: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这是主要的监管部门,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监管企业经营行为。可以拨打 12315 热线或通过全国 12315 平台进行投诉,也可以直接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办公地点投诉。市场监管部门会根据消费者提供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对存在欺诈行为的商家依法进行处罚。
消费者协会: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消协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协助消费者与商家协商解决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信函、面谈、互联网等形式向消协投诉。虽然消协不具有行政权力,但能通过调解等方式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如果涉及特定领域的消费欺诈,如食品、药品领域可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涉及电信诈骗可向通信管理部门投诉等。这些部门会依据各自职责对相关商家或行为进行监管和查处。
公安机关:若商家的欺诈行为涉及刑事犯罪,如诈骗金额较大等情况,消费者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刑事立案调查。
另外,如果是在网络平台上遭遇欺骗,还可向电商平台投诉,平台会根据自身规则对涉事商家进行处理。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