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退休工资的计算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事业单位退休工资的计算方式。
一、基本养老金构成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养老金 = 基础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 +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也可以表示为基础养老金 =(职工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这里涉及到几个关键概念:
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这是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体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情况。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反映了个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工资相对当地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它是由历年缴费工资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
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是指个人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前,按照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
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为了弥补“中人”(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在改革前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或积累较少的情况而设立的。不过其具体计算方法各地有所不同,一般会与本人的视同缴费年限、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因素相关。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相对简单,其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 = 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是个人在工作期间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及利息的累计金额。
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不同的退休年龄对应不同的计发月数。例如,60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55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70个月。
二、不同人员的退休工资计算举例
公务员
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50%计发。
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在一些地区,退休工资的调整还会包括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三部分。
定额调整:每人每月增加固定金额的养老金,例如每人每月增加55元养老金。
挂钩调整:按以下两部分计算增加养老金:
按上一年12月本人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确定月增加额,如2.1%。
企业和机关人员分别执行不同的挂钩调整办法。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本人职务(岗位、技术等级)挂钩调整,根据职务层级不同划分若干档次,每个档次以一定金额为基数乘以不同的调整系数确定月增加额。各职务层级的具体调整系数,遵循衔接平衡原则另行确定。
适当倾斜:针对特定年龄段的退休人员给予额外的养老金增加。例如,上一年12月31日前,年满70周岁不满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满80周岁和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增加15元、30元和60元养老金。同时,综合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人员以往年度倾斜的养老金累计标准,对达到相应年龄的有关人员,分别补齐累计标准差额。
事业单位退休工资一般由当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放。资金来源于社保基金,社保经办机构会根据退休人员的参保信息、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等因素,计算出应发放的退休工资金额,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将工资打入退休人员的银行账户。
不过,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特殊情况,例如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渡阶段,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或单位也可能在退休工资发放中承担一定职责,如参与核算或从原渠道支付部分补贴项目等。还有些地区会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代发退休工资,以提高发放的效率和准确性。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