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期间的工资发放标准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医疗和生活保障,2025年相关政策在延续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对具体执行细节有明确规定。
一、停工留薪期工资发放核心标准
待遇不变原则: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工资构成范围:原工资福利待遇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即职工受伤前正常出勤情况下的全部收入。
二、停工留薪期期限与延长规则
一般期限:停工留薪期通常不超过12个月。
特殊延长: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即最长不超过24个月。
待遇衔接: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开始享受伤残津贴等伤残待遇;若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三、工资基数确定与特殊情形处理
本人工资计算标准:以工伤前12个月的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准,上下限为统筹地区社平工资的60%-300%。例如,某地社平工资5000元,若职工工资低于3000元(60%社平工资),则按3000元计算。
单位违法处理:用人单位不得在停工留薪期内降低职工工资,否则职工可依法维权,要求补足差额。
实操注意事项
证据留存:职工需保留工伤前12个月的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等,作为工资标准的证明材料。
争议解决:若与单位就工资发放产生纠纷,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工伤期间是否发放绩效工资需结合法律规定、绩效工资性质及实际工作情况综合判断,核心在于保障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的合法权益。
一、停工留薪期绩效工资的基本法律要求
法定待遇原则: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伤需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通常包括绩效工资,若绩效工资属于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固定收入组成部分,单位不发绩效工资通常不合法。
保障目的:该规定旨在确保工伤职工治疗和恢复期间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绩效工资作为工资的一部分,原则上应予以保留。
二、绩效工资发放的特殊情形处理
与业绩直接挂钩的绩效:若绩效工资的发放依赖员工实际工作业绩(如销售提成、项目奖金等),而工伤期间员工因无法正常履职导致业绩未达成,单位可根据规章制度暂缓或部分发放,但需证明绩效与工作表现的直接关联性。例如:
员工因工伤长期停工,未完成当月销售任务,单位可不发基于销售额的绩效奖金,但基础绩效部分仍需发放。
禁止完全扣除:即使绩效与业绩相关,单位也不得无理由全额扣除绩效工资,需结合停工前的平均绩效水平或合同约定,合理确定可发放部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律规定,工伤期间公司只发放底薪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全额支付工资并追究用人单位责任。
一、公司仅发底薪的违法性依据
法律明确规定: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职工因工伤需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且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可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工资标准界定:“原工资福利待遇”指工伤前正常工作时的全额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而非仅发放底薪。
二、维权步骤与具体措施
1、与公司协商沟通
首先向公司提出书面异议,要求按法律规定补足工资差额,并保留沟通记录(如邮件、聊天记录等)作为证据。
2、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可通过电话或现场提交材料),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差额,逾期未付的需加付赔偿金。
3、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
劳动仲裁: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需提供工伤认定书、工资流水、停工留薪期证明等材料。
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后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关键证据与注意事项
必备证据:工伤认定书、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受伤前后对比)、停工留薪期鉴定意见等。
时效提示:劳动仲裁申请需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提出,逾期可能影响权益主张。
后续治疗保障: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可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公司不得终止社保缴纳。
四、法律责任与赔偿后果
公司需承担的责任:除补足工资差额外,逾期未支付的需按应付金额50%-100%加付赔偿金;若因未足额支付工资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公司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举报奖励机制:部分地区对提供关键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且劳动部门会对举报者信息保密。
劳动者在工伤期间应主动留存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待遇不受侵害。
中律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