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针对物业费收费推出多项新规,重点聚焦空置房差异化收费、服务不达标减免及业主权益保障,以下从政策核心、减免情形及实施细节展开说明。
一、空置房物业费:分层次收费模式正式落地
1. 收费标准调整
根据住建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住宅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指导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空置房物业费实行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分档计费:
基础服务费:按正常物业费的60%-70% 缴纳,涵盖公共区域维护、安全管理、外墙清洁等公共服务,不含入户维修、电梯维护等增值项目。
入住后费用:需补缴全额物业费,包含电梯维护、入户垃圾清理、上门维修等增值服务。
2. 政策背景与成效
空置房现状: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国城镇空置房达5871万套,空置率21.3%,此前“一刀切”收费模式引发16.7万件投诉(2024年数据)。
试点案例:深圳市先行试点后,业主满意度提升26%,物业运营效率提高21%,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
3. 业主权益与企业应对
业主减负:以北京100平方米住宅(月物业费500元)为例,空置期每月仅需支付300-350元,年节省1800-2400元。
企业转型:头部物业企业(如万科、碧桂园服务)已启动增值服务开发,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弥补收入缺口。
二、物业费减免或免交的五种情形
1. 服务标准与收费等级不符
若物业按一级/二级标准收费,但实际仅提供末级服务(如仅配备少量保洁、保安,无其他增值服务),业主可凭证据申请减免。
2. 公共设施维护不力
具体情形:垃圾堆积数日未清理、电梯故障频发不维修等。
处理方式:业主提交报修记录、录像证据后,可减免物业费,最高减免比例达30%。
3. 其他明确免交情形
根据新规,以下情况可“一毛钱不用交”,但需以书面证据(如物业公示、维修记录)为依据:
未签订合法物业服务合同;
物业费收取标准未经业主委员会审议通过;
物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增加收费项目。
三、新规实施保障与监督机制
1. 执行要求与时间表
物业调整义务:需在2025年6月前完成收费标准调整并公示,业主可通过物业APP或公示栏查询细则。
业主监督权力:空置房收费标准调整需经业主委员会审议通过,物业不得擅自决定。
2. 违规处罚措施
各地住建部门将建立监督机制,对擅自涨价、未公示收费标准等行为,最高可对物业企业处以10万元罚款。
3. 行业影响与趋势
市场洗牌:预计20%中小型物业企业因无法适应新模式被淘汰,智慧物业(物联网、AI技术应用)市场规模2026年将达3500亿元。
长期目标:国家计划通过政策调控,2025年底将城镇空置率控制在18%以内。
四、业主维权与注意事项
证据留存:遇服务不达标时,需保存报修记录、现场照片/视频、缴费凭证等,作为减免依据。
业主委员会作用:通过业委会与物业协商收费标准,必要时可向住建部门投诉(投诉渠道将随新规同步公布)。
一、基础管理与人工成本费用
1. 物业管理人员费用
工资及福利:包括物业管理人员、客服、财务等岗位的工资、津贴、社保、公积金及培训费用。
办公运营支出:物业管理处的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管理信息系统维护等费用。
2. 服务质量保障成本
考核与监督费用:用于物业服务质量评估、业主满意度调查等管理支出。
二、公共服务与环境维护费用
1.日常保洁与环境治理
清洁服务:公共区域(楼道、大堂、电梯轿厢等)的日常清扫、垃圾清运(含生活垃圾及绿化垃圾)、清洁用具采购等费用。
卫生防疫支出:公共区域消毒、蚊虫防治等费用(部分地区根据需求纳入)。
2.绿化养护费用
基础养护:绿化带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补种等支出。
工具与设备:绿化工具(如割草机、洒水器)的购置与维护费用。
三、公共设施与安全保障费用
1.设施设备维护费用
设施类型 | 具体费用范围 |
---|---|
公共建筑及结构 | 外墙、楼梯、步行廊等的日常检查与小修费用。 |
机电设备 | 电梯维护保养、给排水管道检修、消防设备检验与维护、配电系统巡检等费用。 |
智能化系统 | 安防监控、门禁系统、公共照明(如路灯、楼道灯)的运行及维护费用。 |
2.安全与秩序维护
安保服务:保安人员工资、安保设备(如对讲机、监控设备)维护、24小时巡逻等费用。
应急管理:消防演练、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防汛物资储备等支出。
四、公共能耗与其他必要支出
1.公共能耗费用
水电燃气支出:公共区域照明、喷泉、草地淋水、电梯运行等产生的水电费、燃气费。
2.其他法定及约定费用
维修基金补充:部分物业费包含公共设施大修或更新的预备资金(需按国家标准单独核算)。
法定税费:根据当地政策缴纳的相关税费(如增值税及其附加)。
五、国家标准与费用管理原则
1.国家标准依据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范,上述项目均属于物业费的法定构成内容,物业公司需按标准公示收费明细,确保费用与服务内容匹配。
2.费用分摊方式
按面积分摊:通常以业主所购物业的建筑面积为基准计算,公共能耗等费用可按实际用量分摊或纳入总费用统一核算。
一、法院诉讼阶段的直接后果
1.判决支付欠缴物业费
法院经审理确认业主欠缴事实后,将判决业主限期支付拖欠的物业费。若业主无正当理由拒交(如未入住、对服务不满但未举证),法院通常支持物业公司的诉求。
2.承担滞纳金或违约金
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业主需按日或按月支付欠缴金额的滞纳金(通常为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日),或按合同约定比例支付违约金。
3.调解优先原则
诉讼前或审理中,法院会组织双方调解,业主可与物业公司协商分期支付、减免部分费用等方案,但需在调解协议中明确履行期限。
二、拒不执行判决的进一步后果
1.强制执行与财产查封
若业主拒绝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物业公司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将通过以下方式迫使业主支付欠款:
冻结业主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余额;
查封房产、车辆等财产并进行拍卖(极端情况)。
2.信用惩戒与社会影响
业主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导致:
无法贷款、购房、乘坐高铁/飞机;
子女无法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个人征信报告留下不良记录。
3.额外承担诉讼费用
业主败诉后需承担案件受理费(根据标的额计算,通常几十至几百元),若申请强制执行,还需承担执行费用。
三、业主的抗辩与减责情形
若业主能举证以下情形,可部分或全部拒交物业费,避免被判决败诉:
1.物业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
未定期维修公共设施(如电梯故障、下水道堵塞);
安保缺失导致业主财产损失;
绿化、保洁服务未达约定标准。
2.物业费标准违法或不合理
擅自提高政府指导价部分(如政府规定2元/㎡,物业收取3元/㎡);
强制捆绑增值服务(如装修管理费、停车费)。
3.合同存在“霸王条款”
如前期物业合同未经业主协商、单方面设定不公平缴费条件(如“无论服务是否提供,业主必须预付全年费用”)。
四、风险防范与应对建议
及时沟通协商
发现服务问题时,通过业主委员会向物业公司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保留沟通记录(如邮件、微信聊天记录),避免直接拒交。
固定证据应诉
诉讼中提交物业公司违约的证据(如照片、视频、维修记录),证明拒交合理性,争取法院减免费用。
合法途径维权
对服务不满可向住建部门、街道办投诉,或通过业主大会解聘物业公司,而非单方面拒交物业费。
中律网服务助手